缅甸,被时光遗忘的国度

2021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让缅甸这个向来默默无闻的国家一时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其实这并不是缅甸经历的第一次军事政变,自1962年至2015年,军政府曾在缅甸直接或间接执政长达53年。在此期间,缅甸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使其至今仍是东南亚乃至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大量上世纪初英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却也因此逃过百年来的都市更新,得以完整保留。

生在中国最具欧洲风情城市之一:青岛老城,让我对各种旧殖民地有着难以言说的情结。各种殖民老城里那一栋栋充满欧式风情的老屋,既有着方方正正的现代建筑所远不能企及的美感,同时又像在默默诉说那一段辛酸的屈辱历史。早知缅甸在二战前曾受英国殖民50多年,探访殖民遗迹也是来缅甸旅行的重要部分。可当真的来到这里,却还是被这里遗迹之多,保存之完好所惊诧。


眉缪,穿越到19世纪的英国小镇

对英国旧时乡村的印象,几乎都来自电影“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朴实的家,达西居住的豪华庄园,再加上那仿佛能透出屏幕的青草和泥土气息,便是我能想象出的全部样貌。这所有的想象,竟在距离曼德勒只有2小时车程的眉缪(又名彬乌伦),完全变成了现实。

旅行指南说,这是一座备受英国殖民者喜爱的度假小镇,起初我只当这是一座普通的缅甸小镇,有几座老建筑残存而已。可从下车的那一刻,我就再也分不清这到底是缅甸,还是19世纪的英国——被薄薄尘土覆盖的小路,两侧布满肆意生长的杂草,透出特有的芳香;而在那19世纪风格的旧围墙里面,竟是一座色彩红得仿佛刚刷过漆的老教堂。而游走于街道中,完全按传统样子打造的马车,伴随着马蹄的哒哒声,让这幅静止的画面瞬间转化为鲜活的电影场景。

骑着客栈的免费自行车,我花了一下午在这里来了个深度游,每一条街都不愿错过。事实上,每条街都能给我新的惊喜。最令人惊讶的是房子的状况,你根本看不出它们大多都已经历百年,一切就像刚刚建成,可风格却还是19世纪的样子,让人难免以为穿越。探究起这些房子现今的用途,原来要么是政府机关,要么是富豪宅邸,最差也用来开高档餐馆,难怪可以得到如此精心的维护。

书上推荐的“高档餐馆 ”,开在一座曾是私人宅邸的老房子里,连附带的庭院都得到完整保留。说“高档”,其实一份套餐也只要二十几块人民币,甚至便宜过国内很多街边排档。可训练有素的侍者彬彬有礼的服务,加上精心布置的就餐环境,让在这里哪怕一个人吃饭都变成了一种享受——百年前趾高气扬的英国殖民者,得到的也不过如此吧。这里唯一的“不仿真”的是(也让我因此庆幸不已),菜单中并不是难吃英国炸鱼薯条,而是正宗而美味的缅甸菜式。

路过一所私立学校,成排轿车停在门口,佣人娴熟地接过刚放学孩子的书包,开车回家。而坐在副驾驶的孩子,啃着零食,脸上洋溢着笑容。当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吗?

“感谢”回程时骑错了路,不小心拐进了一座贫民窟。瞬间从“英国小镇”变成垃圾满地,污水横流,散发出阵阵恶臭。两侧全是肆意搭建的铁皮甚至竹木房屋,挡风遮雨恐怕都困难。透过缝隙看到屋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屋的主人自然也是衣衫褴褛,肮脏不堪。可让我惊讶的是,纵使生活已如此艰难,这里的人还是无一例外,面带笑容向我大声打着招呼。

这种友善不仅存在于贫民窟。走在街上,甚至会有本步履匆忙的路人专门停下来,用英语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接着热情推荐给我附近隐藏的好地方。让人不得不感慨,在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之下,共同的信仰和微笑才是连结所有缅甸人的纽带吧。

而比小镇本身更让我惊讶的,是郊外的植物园。外国人5美元的门票是本地人价格的几十倍,我却从未觉得哪张门票如此物有所值——花了整整一上午,我都没把这里全逛完。整座园子都完完整整保留着百年前的样子,甚至包括那种难以言说的贵族气息。

我先是在园子最好的位置,有着皇帝一般“君临天下”视角的餐厅来了顿惬意的早餐,连吃带喝只花了人民币15块。接着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流连于这里的山林和湖泊之中。3块钱买了一大杯冰淇淋,边啃边坐在湖边,静静看成群的黑白天鹅来回游弋,甚至对我毫无惧怕,走上岸来“打招呼”。

眉缪地处高原,百年前便是避暑胜地,也是我此行在缅甸唯一完全不觉炎热的地方。即使在这里坐上或走上很久,也只有微凉的风轻拂,而毫无燥热之感,这在整个夏天的东南亚,都是少见的好去处。


仰光,尘封百年的英国都会

我是被一组“新旧仰光对比图”吸引而来的:两张同样拍摄自仰光老城中心苏雷佛塔的照片,时间相差了整整100年,然而除了当年刚栽下的行道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街上的交通工具从马车、人力车变成了现代汽车,其它一切目之所及之处,百年中竟丝毫没有变化!

苏雷佛塔

今日缅甸的贫穷与封闭,让人很难相信百年前东南亚最繁华的都市不是新加坡,不是曼谷,却是仰光。正经历最后辉煌的大英帝国,誓将仰光打造成“东南亚殖民地之都”,为仰光留下了数不清的欧式建筑。如果说眉缪是座“英国小镇”,那作为殖民地首府的仰光,当仁不让就是“英国都会”了。这座城市当然有大片杂乱而平庸的新城,甚至郊外还有现代化的工业区,可这都没影响英国殖民老城里,几乎所有建筑都完好地保留至今。

仰光市政厅

同眉缪相比,这里的建筑要雄伟得多,用途自然也更多样,又因不同的主人而使它们受到了不同的维护待遇,既有眉缪那样光洁如新的,更多的是维护不那么妥善,斑驳的墙面竟长出藤蔓的。那种景象,就像这里的人类突然消失了100年。

缅甸高等法院旧址

无论维护水准怎样,这里的建筑竟全都是“活的 ”——百年前的邮局,现在还是邮局;百年前的海关,现在还是海关;普通人只能望“楼”兴叹的豪华酒店,现在……还是住不起。究其原因,自然是积贫积弱的缅甸盖不起,也盖不出更合适的新房子了吧。

酒店住不起,海关也进不去,邮局大楼就成了体验老建筑的最佳场所。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过旧时邮局的样子,这里就是这样,甚至连宽敞的大厅里顾客嘈杂的声音都一模一样。青岛也曾经有这么一座德国人留下的老邮局,记忆里还依稀有儿时那里的样子,可自从大家欢天喜地拆掉老邮局,改建了几十层高的商业大楼,那段记忆便再也不可能恢复了。感谢仰光,让我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老邮局。

仰光邮局内景

除了那些时代与地域特征明显的“印度哥特式”英国殖民地建筑,仰光老城里同样不乏其它风格的点缀。今日的仰光,堪称全世界宗教种类最齐全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轻易根据明显的建筑风格,找到佛教(南传、汉传),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浸礼会甚至亚美尼亚教会……)的痕迹。

仰光的犹太会堂

我深知仰光老建筑之前能保留下来,完全是经济停滞的侥幸。可随着军政府统治的结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经济起飞,难免让人担心会重蹈90年代中国的覆辙——用拆掉珍贵的老建筑,作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代价。让人意外和欣慰的是,我竟在老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座致力于保护缅甸老城的基金会,和一座精心布置的小展厅。

找到基金会工作人员简单聊了几句,我毫不奇怪他们都不是缅甸人。他们向我坦承,自己的力量还太渺小,很多时候并不足以影响政府的决策,甚至得不到缅甸普通人的支持(这和90年代的中国何其相似),但他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离开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捐掉1万缅币(大概40人民币),这几乎是我一天的餐费,却是如此心甘情愿。我只是希望,当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十次回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我还能看到同样的街景,找到同样的回忆。


毛淡棉,斑驳老屋里的大学校园

毛淡棉是我计划造访的第三座缅甸殖民老城,经历了眉缪的秀丽和仰光的雄伟,这里大多建筑已难以给我带来什么新鲜感。正当打算回房睡觉,却意外拐进一座院子。院子里的老建筑不仅斑驳不堪,还都因常年雨淋却缺乏一切维护而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黑色水渍。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竟感到有些魔幻气息。

我自以为又是一座废弃的建筑罢了。可走近看招牌,竟是毛淡棉大学的校园,然而却空无一人,才意识到那是个周末。我只能努力透过灰暗的玻璃望向教室里,却只看到一片破旧;再从张贴的各种缅文通知里尽力找出能辨认的英文和数字,期待可以从中挖掘到一点点信息,然而都是徒劳。

毛淡棉大学校园

正准备失望离开时,却撞见一人。看他稚嫩的面孔还以为是学生,却发现是这里的老师。可惜他教缅文而不是英文,所以也只会简单的英语。他说,这里的专业有缅文、英文、历史等,因条件限制几乎都是文科,理科只有数学、计算机和刚开的物理。我们聊起缅甸的教育,他说缅甸大学生读书都很刻苦,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相对于缅甸的经济,缅甸人受教育的机会并不算差,文盲率也远低于同类国家。说这话时,他眼神中带着满满的自豪和希望。

虽然我想,在这种环境和如此年轻老师的教授之下,教育水平不由得让人打一个问号。可这,至少让年轻人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了。想起刚刚无意闯进的毛淡棉公立图书馆,尽管房间不出所料地破旧且昏暗,可藏书却被整整齐齐堆放着,甚至还有电脑可以使用,而一旁简易的桌椅坐满了求知若渴的人们。

这一路,我看到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仰光的闹市,和缅甸很多其它地方。图书馆,简直是我看到各种简陋的公共服务中,唯一让人满意甚至惊喜的。突然想起小时候常常看到的那张,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那种求知若渴的眼神,现在一定也出现在缅甸很多人的眼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希望工程”这四个字,已悄悄地消失了很久了。不是因为大家不关注教育了,而是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了。

缅甸的明天,一定也会是这样。

本文首发于《看世界》杂志2021.07期,题目为《缅甸的”英式”旧时光》。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