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哥华,赶一场50万人的“庙会”

2019年4月20日,温哥华(Vancouver)的郊区素里(Surrey),这片单调乏味的中产住宅区,本应如一年中的其它364天一样宁静安谧。然而此时此刻,我的视线范围内却尽是攘来熙往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尽头。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拥挤着,喧闹着,将我团团围住,使人几乎动弹不得。一时间,我竟有些不知所措。

一群人在街道上游行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加拿大居住了几个月后,我早已习惯了地广人稀的生活,无法相信会有如中国庙会那般盛大的活动在此地上演。根据事后媒体的报道,当天共有超过50万人参与其中。50万人,这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总数,或者更形象一点:能装满6座国家体育场“鸟巢”(8万坐席)还有余。——要知道,整个温哥华地区的人口不过才两百多万,说是“全城出动”一点也不为过。

更加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这场活动的主办者与主要参与者,并非占据温哥华居民主体的白人或华裔,而是一个在当地“存在感”并不算太高的民族——锡克人(Sikhs)。

本文首发于《孤独星球》杂志2022.4月号


“吃饭不要钱”的锡克教

故事要从地球另一边的印度讲起——“锡克”(Sikhism)是一种源于印度西北旁遮普邦(Punjab)的宗教。这个大多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宗教,目前拥有超过3000万名信徒,规模位列全球第五。

他们的很多理念,来自印度教的梵天信仰和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而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它也是一种严格的一神教。目前全世界锡克教徒几乎都是印度旁遮普人后裔,因此有时也直接称他们“锡克人”。甚至有些人虽已不再信奉锡克教,但依旧保留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因此锡克人的概念已逐渐接近于一个民族。

锡克女人的装束与其他印度女人类似,头上常会披一条纱巾;锡克男人则十分容易分辨:他们中很多人随时都戴着一顶名为特本(Turban)的标志性头巾帽,将头发完全包住。例如,那个似乎永远戴着头巾帽,曾在2004-2014年担任印度总理长达十年的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他就是锡克人。

图片包含 人, 户外, 男人, 桌子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丰收节上,穿着传统服饰的锡克人

跟很多人一样,我对锡克教与锡克人最初的了解,也是来自“锡克庙里可以免费吃饭”的传说。香港拥有目前中国唯一的锡克庙,在湾仔半山上的那座白色建筑里,我第一次吃到了“免费的午餐”。

其实这项传统在印度由来已久,甚至比锡克教本身还要久远。曾乘船远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唐代高僧义净,就曾描写过公元8世纪时印度佛教寺院向附近百姓派发免费食物。而主张“众生平等”锡克教,将这项慈善传统完整继承了下来。因此,全世界任何一座锡克庙(又称Gurdwara“谒师所”,意即拜谒锡克祖师之地)都会向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否是锡克教徒——提供免费的素食,分量不限,吃饱为止。

托盘里有食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
温哥华锡克庙里提供的免一份费餐食,简单却美味

印度以外全球最大的“丰收节”庆典

目前全球3000万锡克人里,除了他们的家乡印度旁遮普邦(Punjab),大温哥华地区是他们最主要的聚居地,超过15万锡克人生活在这座加拿大海滨城市,并让锡克教成为了温哥华(乃至整个卑诗省)仅次于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在温哥华居住期间,我常能遇见包着头巾,蓄着胡须,特征极为明显的锡克公交车司机——司机是温哥华锡克人的常见职业之一。而温哥华的卫星城素里,还拥有印度以外全世界最大的一座锡克庙。

建筑的摆设布局

描述已自动生成
温哥华的一座锡克庙

公历4月的丰收节(Vaisakhi),是锡克教和印度教共同庆祝冬耕收获的日子。而在锡克人的习俗中,它还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每到丰收节前后,温哥华的锡克人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庆典活动(自然,全场吃喝依旧免费)。而我参与的在素里举办的这场,甚至是除印度外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时间是丰收节那周的星期六。

对温哥华居民来说,如此隆重的活动可不多见,毕竟就算圣诞节或元旦,都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集会。因此提前足足一个月,本地的大小媒体就已开始争相推送他们的“丰收节观礼攻略”。攻略的重点,并不是教观众如何“吃回本”,而是异口同声说:请把车停得越远越好。

然而素里本就位于温哥华远郊,而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庆典又选在一处远离镇中心的社区举办,因此开车几乎是唯一前往那里的方式。我乖乖听从攻略的劝告,把车停到了离主会场近一公里之外,但心中还是半信半疑:真的会有这么多车吗?

这个疑问很快得到了解答:刚往会场方向走了几步,就看到平时大半空余的路边车位竟已被停得满满当当,没有给新来的司机留下任何空余。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开到这里的司机,只能悻悻掉头寻找其它车位。再向前走,距离主会场甚至还有500米远的地方,整条街就已开始被完全封锁,不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而此时人流也逐渐开始汇集,其中的锡克人,大多都穿着民族盛装,往往还是拖家带口,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许多人骑着摩托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丰收节中的人潮

参与者中,既有戴着鲜艳头巾帽/纱巾的锡克人,也不乏温哥华本地的其它各个种族。而其他男性访客也大都尊重锡克风俗,用纱巾或帽子将自己的头发包起来。因此当放眼望去,整条街活像一座五彩斑斓,不断涌动的“头巾海”。

即便是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欧洲,我也从未见到如此之多的人潮,更不必说加拿大了。如果一定要找个熟悉的场景类比,那大概只有小时候过年赶的庙会才可勉强相提并论。然而,丰收节的热闹与拥挤甚至不限于此一条街,社区里交错纵横的四五条街道,举目四望,竟全都为欢笑的人群所填满。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在街道上游行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丰收节中的锡克男女

锡克人乐善好施的特质,同样被带到了这个盛大的节庆,如果说锡克庙里尚只有少数几种免费食物供应,那么在这次丰收节庆典里,免费食物之多,只能叫人感慨胃口生得太小。从充满印度特色的咖喱配烤饼,到显然“更加拿大”的披萨,甚至是类似日本天妇罗的炸物,现场制作的棉花糖,以及印着中文的巧克力饼干……这些都是“触手可得”的免费食物。

一群人正在用餐聊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正派发免费食物的摊位

而充满“混搭风”的歌舞表演,则是庆典的另一大特色。跟其他印度人一样,锡克人也个个堪称能歌善舞。会场中,各式临时搭建的表演舞台刚好穿插在餐饮摊位之间,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能一饱眼福。至于表演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南亚风情歌舞,他们还巧妙融入了北美流行音乐的元素。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可以在同一曲目中无缝衔接,让人啧啧称奇。

一群人在台上表演的人倒一边的照片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庆典中的歌舞表演

盛会背后,北美锡克人的日常生活

理论上说,丰收节庆典其实并不是一场“庙会”,而更接近一次“花车巡游”,他们甚至事先划定出了严格行进路线。只是来“围观”游行的人实在太多,每年都会把全程都堵得水泄不通,因此那些本该不断行进的花车,索性也把自己当成了静态展台,各自大显身手。

人们在街道上行驶的卡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一辆“浓妆艳抹”的农用拖拉机走在队伍的开头,大概是为了呼应“丰收节”的原本含义;而紧随其后的车队,则大都来自北美各个锡克团体,除了布满车身的宣传展板,车上往往还安装着大喇叭,用英语或旁遮普语大声宣扬自己的理念。

图片包含 建筑, 桌子, 食物, 女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坐在花车上的锡克教“长老”

我跟身旁的一位锡克大哥聊了起来,在他的点拨下,我才弄懂了一些“门道”——这些团体之间的关系,其实远不像外人看着这般融洽。就连这次游行本身,也可以算作他们的一场“明争暗斗”。根据他的说法,北美的锡克人总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人依旧严守锡克传统与教规,有些人甚至在暗中支持印度锡克人的“独立建国”运动;另一派则显然更加融入北美社会,不再那么墨守陈规,而他们对印度锡克人“独立建国”运动的看法往往是:不关我事。

即便近些年两派之间的关系已日趋平和,甚至能像现在这样亲密无间共同庆祝丰收节,但在大哥的描述里,曾经却远不是这般美好。上世纪80年代,两派之间的纷争甚至曾到了在锡克庙互相发动恐怖袭击的地步,这令早已习惯了温哥华各族群融洽生活的我大为震惊。

“那么……你是哪派?”

“看这个!”他笑着指向头上随意包着的头巾:“那些时刻板板正正戴着锡克特本的男人,一般是保守派;而像我这样的,显然是另一派。其实跟你一样,平时我也不戴头巾的,只是今天在这儿入乡随俗嘛。”

我举目四望,果然能明显区分出周遭锡克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头巾包法。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群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丰收节吸引的不仅是锡克人相关团体,甚至连7-ELEVEN这样的国际企业也会来“凑热闹”

大哥递给我他的名片,邀我有空去找他玩。我接过他的名片,才发现他并不住在温哥华,甚至不在加拿大,而是他在美国加州经营着一家软件公司。他告诉我,这次他是专程带妻儿来温哥华参加丰收节的。“之前带孩子来过一次,后来他们每年都吵着要来。”他向我示意对面摊位前那位穿着锡克盛装的女士,那显然就是他的妻子了。她的身旁,是四个正开心啃着棉花糖的小朋友。“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他一脸的自豪。

看来,尽管他早已不戴头巾,可其它的一些传统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我注意到他的名字里有“Singh”,跟印度那位锡克人前总理“辛格”的拼写一模一样。“所以你们是同一家族吗?”“不不不……”这位“辛格”先生忍不住大笑起来,然后认真跟我解释道:“我们锡克男人名字里都有‘辛格’,要么是姓,要么是中间名。这个词在旁遮普语里表示‘狮子’,算是我们锡克人的一种符号吧。”他继续解释说,他的祖先在印度远非名门望族,而是19世纪末来温哥华谋生的大批锡克移民中的一员。后来因为曾经加拿大政府排斥锡克人的政策,他们才辗转到美国定居下来。

“我们全家人都出生在美国,至于印度的老家,我只去过两次。老实说,我连旁遮普话都不怎么会讲。”其实他那口标准流利,不带任何印度腔的美式英语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我还是很自豪当一名锡克人的,嗯,就跟我很自豪是个美国人一样。”

说着,他转过头去,看向对面正“沉浸”在棉花糖中的妻子和孩子,眼神中充满了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