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去北极(2):被俄罗斯军警“押”进北极

这是侃叔2018年自驾进入北极圈,穿越北极三国(俄罗斯、挪威、芬兰)路上的故事,首发于于《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杂志2021年8月号。

河边的路上行驶

描述已自动生成

这一篇的内容,是全篇故事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

希望你们喜欢~

全篇目录

引子:北极,“一张球票”的偶遇
索洛维茨基:露营在“古拉格群岛”
被俄罗斯军警“押”进北极(本篇)
摩尔曼斯克,北极圈里的“购物天堂”(本篇)
被“克格勃”跟踪
穿越世界最北陆路口岸
北纬71度,深入欧洲大陆极北之境
尾声:告别北极

被俄罗斯军警“押”进北极

我曾想象过100种“进入北极”的方式,却独独没料到这第101种。

离开索洛维茨基群岛,我们距北极圈只剩不到250公里。燃油还剩两格,撑到50公里外的油站绰绰有余──北极公路上仅有的补给点,就是常常几十公里才出现一座的村庄。

视界之内越发荒凉,除了路旁整齐栽种的防风树,曾经高大茂密的天然针叶林早已不再,只剩广袤的草原与平静的湖泊。北极公路的绝大多数路段,沿途都是如此单调无趣。即使正处公路最繁忙的夏日,也常接连几分钟都见不到一辆对面来车。据说这里在冬季有一条不成文的守则:看到沿途抛锚的车辆,任何人都必须停车救援。否则,如此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中,对求援者视而不见无异于谋杀。

公路上行驶

描述已自动生成
风雨交加的北极公路——来自行车记录仪

不成想,刚感慨完这个特别的守则,自己就差点半路抛锚──之前计划好的补给点,油站竟沽清歇业,而下一座油站远在100公里之外!面对只剩一格的油表,谁都不知是否还够平安到达。可除了硬着头皮上路,我们并没有第二种选择。

车速被严格控制在最经济的60km/h,空调暖风音响全关,就连法律规定的日行灯,都只在会车时才短暂打开。天色渐暗,一场急风骤雨不期而至,雨刷每从面前划过一次,都让人多担心一分额外的消耗。油表早已沉入红色的深渊,刺眼的加油灯从悄然亮起,再变成焦虑地闪烁,我们依旧束手无策。

近两小时的行程,两人不约而同一路沉默,仿佛多喘一口气,都足以打破那脆弱的油耗临界。终于,终于,油站的霓虹灯在眼前清晰起来,直到汨汨的柴油被灌进那早已见底的油箱,我们才敢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

地图显示,向前几十公里就是北极圈了,北纬66度34分的北极圈。那里应该有一座小小的纪念碑矗立在路边,“打卡北极”的兴奋瞬间盖过这一路所有的焦躁。

“前方有警队。”就在即将抵达北极圈的时候,Waze导航响起贴心的提醒声。对那些埋伏在路边测速“赚零花钱”的俄罗斯交警,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可这次却不一样:几辆军车警车一字排开,拦住了南来北往的所有交通。

一位全副武装的年轻俄罗斯警察 ,对我们敷衍地敬了一个礼,嘴里蹦出一个怪异的词:“documen──tei”。起初我以为他说的是英语“document(证件)”,后来才发现,那只是俄语中一个不幸的巧合。这里的4个人──除了他,还有一位穿迷彩服的军人,一位穿反光背心的交警,以及一位膀大腰圆的便衣男子,竟没有一个人会讲英语。

恭敬递上所有证件,接着便是无尽的等待。他似乎在向领导打电话汇报,且一直在仔细端详我们的“FAN ID”,一张用来在世界杯期间临时替代俄罗斯签证的塑封卡片。这期间,路过检查站的其它车辆都被直接放行,显然他们只对我们这样的外国人感兴趣──可我又搞不懂,既然只查外国人,为何不派个懂英语的人来?

过了许久,又一辆警车疾驰而来,下来一位警官,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开始对我们问询──我才明白,他们刚刚是请翻译去了。

“来俄罗斯干嘛?”“看世界杯。”“现在去哪?”“摩尔曼斯克。”

“摩尔曼斯克?那里没有球赛啊!”他指着手中我们的FAN ID说。

“可你们也没说不能去啊。”我很确定,FAN ID并不限制我们去什么地方。

他们之间又是一番交头接耳,接着宣布了“最终决定”:跟着他们的车,去前面镇上的警察局登记。

检查站的军用吉普闪着警灯在前开道,刚来的那辆警车闪着警灯在后跟随,这派头,好是威风凛凛。只可惜被紧紧护在中间的,我们这辆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破车,彻底破坏了这幅“护送国家元首”画面的整体感。

标志北极圈的小小纪念碑从眼前一闪而过,而正在“被押送”的我们,却找不到理由在此突然停下。就这样,我们在俄罗斯军车与警车“前呼后拥”之下,第一次正式踏入了这颗蓝色星球的北极。

到达他们所说的镇子,已是深夜11点。虽然居民早已进入梦乡,可极昼里的太阳依旧低垂天际。整座城镇的样貌,似乎还全都停留在前苏联时代。光天化日之下,空无一人的街道显得分外魔幻。警察局设在一座年久失修的苏式“盒子楼”底层。简易的铁门两侧,长年累月漏水的下水管,把整面墙壁侵蚀得斑驳不堪,透着令人反胃的肮脏色泽。

火车行驶在公路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
午夜时分的小镇,天空依旧明亮,街上却空无一人——来自行车记录仪

“押送”我们的军警,下车抽了支烟,就又匆匆赶回去执勤了。只留下我们在警局狭窄的走廊里等待,直到一位年轻的女警官揉着惺忪的睡眼匆匆来到,未施粉黛却依旧精致的脸庞上写满了怨气。很显然,我们的到来吵醒了她的好梦,谁叫她是这座小小警局里唯一会说英语的人呢?虽然经我们鉴定,她的英语水平大概没法通过中国的中考,不过连比划带猜,完成这次例行公事式的登记还是足够了。

人在街道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派出所门前抽烟的警察——来自行车记录仪

也许她对我们的询问内容,会立即传送到俄罗斯联邦各级庞大的数据库中,也许只是会永远沉睡在这座北极小镇的电脑里。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终于获准继续上路了。

凌晨1点,我们终于抵达事先订好的小木屋。推开门的一刻,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以为的“简易木屋”,竟是两室一厅的豪华装修,客厅贴心地摆着组合音响和PS游戏机,而浴室旁竟是一整间私人桑拿房!如此奢华的配置,一晚的费用却只要100多人民币。若不是隔壁的滑雪场正夏季歇业,大概不会有机会用如此价格订到这座“豪华滑雪木屋”吧。

房子前的汽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房间里有桌子和椅子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度假木屋外部与内部的样子

此时最美妙的享受,莫过于用一盆凉水浇到桑拿房烧得滚烫的石块上,把自己彻底沉浸在朦胧又温暖的蒸汽中。怎能想象,仅仅4小时前,我们竟还在为“是否会抛锚在路边”而犯愁。

房间里的木椅上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令人惊喜的桑拿房

摩尔曼斯克,北极圈里的“购物天堂”

作为人类在北极圈中建立的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的人口尽管从前苏联时期的最高50万一路滑落到如今不到20万,但依旧比第二大城市多出一倍有余。正因如此,这里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轻易被冠上“世界最北”的名号,从“世界最北”的电车,到世界最北的麦当劳、肯德基,乃至……世界最北的养猪场和核废料贮存场。

摩尔曼斯克电车,世界上“最北”的无轨电车系统

图片包含 户外, 建筑, 飞机, 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二战战士阿廖沙巨型纪念碑,俯瞰着脚下的俄罗斯“北大门”:摩尔曼斯克不冻港

也许摩尔曼斯克在不同游客眼中有不同的意义:户外胜地,极光中转站……但对我们来说,它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购物天堂”。 毕竟离开摩尔曼斯克,我们的下一站就是“物价全球最贵”的挪威了。

桌子上有许多食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
自制的“三文鱼大餐”——等到了北欧,这样的一餐简直想都不敢想

把摩尔曼斯克当作购物天堂的显然不止我们一个。给车做保养检修的时候,修车厂老板眼见沟通不畅,竟贴心地电话叫来了店里的“专职翻译”。然而她的英语水平似乎不高,在我们好奇之下她才承认,自己的第一外语其实是挪威语,而平常服务的,正是住在边境另一侧的那些挪威人。

这里的修车保养服务,平均只要挪威的三到五分之一价格。如果再算上价格同样仅有挪威三分之一的汽油和酒类,乃至理发美容这些更需要人力,差价也更大的服务,难怪即使往返需要上千公里,也永远不缺来摩尔曼斯克疯狂购物的精明挪威人。

桌子上放着许多瓶子

描述已自动生成
没有什么比在摩尔曼斯克超市看到又多又便宜的中餐调料更让人开心了,更何况还是在北极

把在北欧期间所有能想到的所需物资都采买齐全,又舒服地在摩尔曼斯克休息了好几天,是时候出发,跨过国境前往挪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