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有“国中国中国”吗?

2021年3月30日,在中东五国访问的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阿曼正式签署互免签证协议,中国护照的“免签之路”又下一城。尽管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真要“说走就走”去这个中东国家旅行还需时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阿曼的一小块领土,中国公民早就可以合法免签进入。

这“一小块”并不位于阿曼本土,而是被另一座国家──阿联酋所包围。在计划阿联酋旅行的时候,喜欢乱翻地图的我发现了这“不寻常的一块”:阿联酋的领土中央怎会“凭空”出现一段国境线,包围其中的竟是阿曼的一部分?

那时,我尚无法确定是否可以从阿联酋自由进入这里。有些类似的地方,如“美国伸入加拿大的一小块”:位于温哥华附近的罗伯特角(Point Roberts),往来此地的旅客,还是得照常通过两国间的边境检查才行。

然而,假若此处真的没有边境检查,那可就太让人兴奋了──这意味着,只要拿着中国护照免签进入阿联酋,我就可以畅通无阻到达这里。这种护照盖一次章就能“打卡”两个主权国家的好事,在欧洲以外可真不多见。

驱车驰骋在阿联酋东海岸宽阔、平坦的公路上,视野之中,一侧是阿曼湾蔚蓝的海岸线,另一侧则是灰头土脸的贫瘠山区。根据地图显示,那块阿曼领土应当就在眼前了,然而我却无法找到哪怕一点像是国境的痕迹:岗哨,没有;路障,没有;界碑总该有吧?似乎也没有。

街道上的风景

描述已自动生成
座落在边境的加油站,曾是马德哈最热闹的地方──阿曼的油价比阿联酋便宜不少,因此吸引了大量阿联酋车主前来加油。然而自从2017年此处的油价向阿联酋看齐之后,热闹的景象就不复以往。

直到地图已明确无误地显示我已进入阿曼境内,还是无法相信自己已身处另一座国家──怎么就连这里的国旗,好像都还是阿联酋的!

一面又一面国旗从面前经过,我终于辨出其中端倪:阿联酋与阿曼两国国旗简直堪称“兄弟”,结构是几乎相同的“三横一竖”,且都包含红、绿、白三色。“幸好”阿曼国旗少了阿联酋用到的黑色,这才让我勉强将两者区分开来。

建筑旁的汽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挂满阿曼国旗的马德哈房屋

小镇上每一栋房屋都插着国旗,甚至有些房顶插了好几面,仿佛在向所有人宣示这里是阿曼的领土(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庆祝几天前阿曼国庆节的“遗存”)。也许是发现了少见的东亚脸孔,一辆轿车在我们身旁特地停下,车里的年轻人冲我们招手,大喊着“阿曼!”。竟又递出一条印着国旗图案,写着大大“OMAN(阿曼)”字样的围巾送给我们。

路上骑自行车的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
马德哈街景,稀有的亚洲脸孔吸引了这里所有人的注意

马德哈,一段曲折的身世

此地名叫“马德哈(Madha)”,听起来就像中文“马大哈”。然而这里的由来,真的不是因为被“马大哈”画错了地图。

故事得从19世纪讲起:那时世界上并没有阿联酋这个国家,今日阿联酋所有领土,都还属于当时的阿曼苏丹国。当年并没有现代主权国家的概念,所谓“苏丹国”,不过只是各个部族的酋长向苏丹(国王)宣誓效忠罢了。在英国的觊觎与坚船炮利之下,阿曼北部的几个酋长部族,逐渐脱离阿曼苏丹,转而成了英国的附庸,这就是今日阿联酋的前身。

在20世纪30年代时,当地各个大小部落都有权选择依附的酋长。其中一个叫马德哈的部落,位于沙迦(Sharjah)、富察伊拉(Fujairah)和拉斯海玛(Ras Al Khaimah)三个已经独立的酋长国交界处,然而这里的居民却一致认为跟着“大国”才有前途,因此选择继续效忠阿曼苏丹。

教堂的建筑

描述已自动生成
清真寺,马德哈镇上最显眼的建筑

这也难怪,现今“富得流油”的阿联酋,当年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沙漠。在石油尚未被发现的年代,那几个独立出来的酋长部落个个堪称一穷二白,自然比不过已有相对雄厚海运与贸易产业基础的阿曼。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自从阿联酋沙漠之下发现了蕴藏的巨量石油,曾经的“一穷二白”就变成了奢靡的“中东土豪”。阿曼地下尽管也有石油,但远不如阿联酋充沛,两国的经济实力就这样黯然交换了座次。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选错了国家”的代价,却更让人后悔不迭:别的不说,光阿联酋公民都能享受的,每月折合大几千块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就够马德哈的阿曼人羡慕一阵子了。幸好因为两国都属于“海合会(GCC)”,因此这里的居民还是可以在阿联酋自由工作与生活的。

湖边有山

描述已自动生成
马德哈境内的水源地,是这片沙漠中难得一见的绿色

因为有罕见的水源与绿洲,马德哈曾是沙漠中的“天选之地”,这也是部落最初形成的原因。然而在高额的石油利润之下,早就没人愿意继续在并不肥沃的土地里费力不讨好地种田了。因此如今的马德哈,大多成年男性都去了迪拜、阿布扎比这样的大城市打工,只剩老幼妇孺依旧留守家乡。大概是镇上的人实在没什么消费的需求,这里的商业气息少得可怜。几家半掩房门的杂货店,几间门可罗雀的小餐馆,就是这里的一切了。

街道边的巴士

描述已自动生成
马德哈镇上的小餐馆

桌子上的披萨饼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菜单标价用的是阿曼货币里亚尔,大概可以跟镇上飘忽不定的阿联酋手机信号一起,并列此处唯二能让人感受到“异国风情”的地方。

那天是星期四,刚好是阿联酋周末的前一天。到了傍晚,在外忙碌了一周的男人们终于可以开车回家;而他们阔别了一周的妻子与孩子们,则纷纷焦急地站在门口等待。这座乍看起来有些死气沉沉的小镇,终于有了一丝生动的样子。


打卡“国中国中国”,一小时内穿越8次国境

比马德哈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马德哈之中竟然还包着一块叫“那赫瓦(Nahwa)”的阿联酋领土!在阿联酋的版图上,马德哈就像一只被人特意放上去的“阿曼牌”甜甜圈,而中空的那部分,就是那赫瓦。

地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马德哈(Oman)与那赫瓦(UAE)的位置关系

像马德哈这种,整块土地都与所属国本土不相连,却被别国包围的情况,地理学中叫做“飞地(enclave)”;而被马德哈包围的那赫瓦,则是全世界都非常罕见的“二重飞地(counter-enclave)”。那赫瓦不像马德哈,它并不远离所在国(阿联酋)本土;可跟马德哈一样的是,这里的居民想要进个城,竟也得先经过别国(阿曼)领土才行。

山上的风景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沙迦酋长的巨幅画像“俯视”着这座只有一百多个常住居民的村庄

那赫瓦今日局面,形成原因其实跟马德哈几乎相同──只不过,在马德哈居民选择留在阿曼的时候,那赫瓦的村民却坚持脱离,成为了沙迦酋长国的一部分,并在后来随沙迦加入了阿联酋。

建筑的摆设布局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那赫瓦唯一的小学,挂满了阿联酋国旗

小小的那赫瓦被群山环抱,一所小学和一座清真寺是这里最显眼的建筑。这里的面积实在是太小,甚至就连村子周边的三座公园,其中两座都建在边境另一侧的阿曼领土上,不过这里的居民似乎早就见怪不怪了。

人们在山上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那赫瓦唯一属于阿联酋的公园里玩耍的当地人

许多罐子放在一起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空无一人的杂货店里,摆着来自中国的茄汁黄豆罐头

如果开车,用不了两分钟,就可以从那赫瓦与阿曼(马德哈)的边境开到另外一头──与阿曼另一侧的边境。这里同样没有任何边境检查,只有一座写着阿拉伯文的雕塑也许起着“界碑”的作用。此时若沿着阿曼的公路继续前行,没多久就又能回到阿联酋的领土。

在我开车往返马德哈与那赫瓦的短短一个多小时里,算下来竟总共穿越了8次国境!除去荷兰与比利时之间,那座国境线如犬牙交错般的小镇巴勒(Baarle),这里足可算是全世界第二奇特的“国境穿越”了。

街道边的公路

描述已自动生成
马德哈公路边悬挂的阿曼国旗

生活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境”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无疑是个遥远而神秘的概念。即使一辈子不出国,我们依旧可以活得自由自在。然而对生活在马德哈和那赫瓦的居民来说,“出国”几乎就是“出门”的代名词;在一生中千千万万次跨过边境的过程中,“国家”的概念对他们而言或许早已变得模糊。也许只有边境另一侧居民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福利,才是能让他们“看见”这无形边境存在的唯一方式吧。

而对于我们这些远方的游客而言,即便马德哈不再是免签访问阿曼的唯一方式,但还是值得你去一探究竟。

本文2021年4月6日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原名《阿曼将对华免签,其实它的一小块飞地早可“免签”进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064552